close

 














蔬食是健康飲食新潮流,愈來愈多研究指出,蔬食帶來許多健康上的利益。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臟腑經絡之根,所以養生首重護理脾胃,傳統中醫也認為膏粱厚味的飲食容易損傷腸胃。
 
唐代養生大醫家孫思邈曾說:「每學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雜陳。」即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鹹過重的菜肴。台灣中醫之父陳立夫先生,享年一百零三歲,他的養生法也是強調多食果菜,少食肉類。
 
中醫養生的清淡飲食是以穀物、豆類、蔬果為主的飲食方式,有多種的好處:首先,「淡味沖和,可以補陰生精」。金元醫學家朱丹溪認為穀、菽、菜、果屬自然沖和之味,有食人補陰之功。這跟現代營養學認為植物性飲食比動物性飲食含有更豐富的維生素、抗氧化劑、礦物質、纖維質,且較少不利於健康的脂肪和膽固醇,看法相同。
 
「淡味健脾通腑,利於消化」。朱丹溪稱:「淡有醒脾開胃、清虛腸腑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蔬食含有大量纖維素,對幫助腸蠕動及避免毒素吸收有良好作用,可減少腸胃病變的發生。
 
「淡味養榮,可以通利血脈」。孫思邈講:「淡有滋養氣血、通利血脈之功。」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複合碳水化合物,如燕麥、黃豆蛋白、植物固醇、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植物性飲食的抗氧化物、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硒元素及類黃酮,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淡味寧神,可清氣醒腦」。《保生貼》云:「以淡薄為主,可清氣、可釋欲、可寧神、可美福。」現代研究發現,飲食確能調節人的情緒,如果長期食用肉類和乳製品,並且伴以過量的飲酒,易導致血中的血清素偏低,兒茶酚胺含量增高,容易脾氣急躁、倔強,遇事易衝動。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大多數蔬果能使人們心情愉快,對心情沮喪、焦躁、抑鬱有療效;相反多食厚味油膩食物,會使血脂升高,令人昏沉欲睡。
 
近來對少林僧人的飲食研究指出,歷史上少林僧人大多身強體健,勝過常人,長壽僧人不乏其人。這些大師自古以來就吃全素,武藝與智慧向來是中國人引以為傲。可見蔬食不僅符合中醫養生原則,更是傳統中修鍊身心的重要基石。
 
作者: 林銘昭 永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黃建勳 台大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
資料來源:
1.人間福報【綠活飲食觀】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5433
2.五南文化事業【關鍵飲食】http://www.wunan.com.tw/bookdetail.asp?no=10049
3.書泉出版社【2012飲食密碼】http://www.wunan.com.tw/bookdetail.asp?no=109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