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04-03 21:51:17 來自:互聯網
 
  看《屠場》 羅斯福嚇成了素食者 20世紀初,美國在城市化與工業化急劇發展之下,也曾面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打動一個男人,先從他的胃開始,西奧多·羅斯福亦不能免,厄普頓·辛克萊的《屠場》就是這樣打動美國千千萬萬公眾,掀起一場屠場革命。 厄普頓·辛克萊生於1878年,從少年開始以稿費為生,體會下層辛酸與社會黑暗,他的早期諸多著作題材均是來源於此,比如《屠場》、《煤炭大王》、《石油》、《波士頓》等等,大多指向政治腐敗與經濟壟斷。


  上世紀40年代,他曾以發表技巧頗為成熟的《龍齒》獲得普利策小說獎,最早他寫作《屠場》,是為了揭露肉廠工人的悲慘生活,以打擊“工資奴隸制度”。盡管如此,現在我們仍舊談論厄普頓·辛克萊,更多是在談論《屠場》,但並非其中的文學特質,而是其人其書引發美國社會的深刻變革。 屠場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在這裡,主人公慶幸自己首先不是一只豬,因為在冷酷的資本主義邏輯下從人到豬的尊嚴都被剝奪到底線,“在這裡,他們不浪費任何東西,他們把豬身上所有的地方都派上用場,除了豬叫聲。”


  最最驚悚的地方則在於最終的產品,在“五香火腿”、“紅燜松雞”、“紅燜火腿”的炫目名詞包裝之下,實際來源是腐爛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場的臭肉,連同地面鏟起的渣滓一道,用來制成罐頭,或者剁碎制成香腸,甚至已經生霉發白沒人買又運回來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處理之後,又作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從腌肉車間裡取出的豬肉常常發酸,就搓上蘇打粉,去掉酸臭味,經過化學處理,需要什麼顏色、什麼香味、什麼味道就能有什麼顏色、什麼香味、什麼味道,然後賣到自助午餐櫃台上去。”


  現實比小說更真實,《屠場》一切細節與故事均來自厄普頓·辛克萊的切身體會,據說他為此曾經在芝加哥的肉聯廠裡和工人們一起生活了七周。當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閱讀到這些章節時,正在吃早餐的他“大叫一聲,跳起來,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拋出窗外”,甚至,從此傳言總統變為一位素食主義者。 故事並沒有完結,正是因為這些栩栩如生的傳神細節,美國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的神經被全面挑動。小說從寫作到出版都遇到了托拉斯企業的不斷抵制,厄普頓·辛克萊把小說連載在《尋求真理》雜志後,一度把該雜志的發行量提高到了17.5萬份。


  隨著關注度不斷升溫,輿論大亂,一方面是肉類工廠大呼惡意中傷,一方面則是厄普頓·辛克萊們不斷證明,最終催生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直接影響了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客觀地說,厄普頓·辛克萊並不是第一個揭露肉類加工黑暗,但是他卻在必要的時機以必要的方式觸發了一場必要的革命。站在大時代來看,這也是美國“拍糞運動”大潮的鏡像。20世紀初的美國,在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急劇發展之下,各種社會矛盾與階級衝突在所難免,積累到一定程度,通過媒體監督與公眾參與、政府介入的形式最終得以逐漸化解。


  對比我們的生活,從地溝油到結石奶粉,戕害從成人到孩子,無須列舉種種劣跡,國人自當明白每日飲食背後的驚悚真相,這是太平年間,卻令人質疑基本的安身立命也成為奢望。有人戲謔,如果厄普頓·辛克萊來到中國,恐怕到死也不缺素材。但是也有希望。回望不到一個世紀前的美國,兒童權益仍待保護,婦女投票更是遙不可及,大眾的不滿情緒也曾噴湧不休。然而只要向善而行,社會可以漸進變化。



糧農組織:畜牧業比汽車產生更多溫室氣體。請素食,為減緩全球變暖盡一份力量!


http://www.5joys.com/cnews/2010/new2010040321531392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