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醫療保健 (1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骨質疏鬆症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患者多不自知,等到跌倒發生骨折行動不便,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高齡股骨骨折有15%患者在一年內因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死亡。骨質流失沒有症狀,民眾應多加注意防範。建議卅五歲以上的民眾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而院方新設『骨質密度檢測儀』,可為健康把關,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骨質疏鬆症」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大約35歲起,骨質會開始慢慢減少。但如果正常的骨質流失速度加速的話,骨頭就會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而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當骨質大量流失,骨頭變得疏鬆脆弱時,容易因跌倒而造成骨折。根據相關報告顯示,股骨骨折的高齡患者,由於長期臥床,約有50%的患者會在發生後的一年內因感染或其他併發症而死亡。


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像長期鈣質的攝取不足;過量飲用咖啡、茶或酒;吸煙;長期缺乏適度的運動、停經期提早來臨、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一些疾病也會引發骨質疏鬆症,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等都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


那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通常患者本身根本不知道已罹患骨質疏鬆症,一定要等到骨折發生時,才知道是骨質疏鬆所引起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充分的鈣質攝取、正確的運動以及定期的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等,都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1. 適量且持續的運動:能有效地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流失;更可增加柔軟度及肌肉力量,增加關節活動度與平衡感,進而預防跌倒,減少受傷。
  2. 預防跌倒受傷:保持正確姿勢,改善身體的平衡感,預防跌倒受傷最能避免骨折發生的危險性。
  3. 足夠且均衡的營養:足夠的鈣與維生素D是治療骨質疏鬆最基本的要求;避免過度節食,少食用含磷、咖啡因過量等太鹹的食物及減少過多鹽分攝取。
  4. 避免服用易造成骨鈣流失的藥物,如類固醇等。
  5. 充足日照與避免菸、酒

健保局給付骨質密度之適應症有下列幾項: 


一、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



  1. 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須接受治療者
  2. 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
  3. 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
  4.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者
  5. 醫源性庫欣式症候群者

二、非創傷性之骨折者


三、五十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但是篩檢性檢查如健康檢查等則不列入健保局保險給付範圍。過早停經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的評估。一般建議,停經後女性及6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定期接受骨質密度篩檢。


為了服務溪北地區的鄉親,柳營奇美醫院於97年初引進先進的骨質密度測量儀:檢查速度快;可一次檢查三個以上部位;不需事先預約;只要符合健保局給付之適應症皆可隨時檢查。有需要的民眾可至本院門診洽詢;若是民眾擔心自己骨質疏鬆卻不屬於健保局給付之適應症,亦可至本院健康促進中心或家醫科門診洽詢。早期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作者:放射診斷科/么煥忠總技師)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禁忌
冰、竹筍、糯米、辣椒、豆類、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服用中藥時需與西藥或間隔兩小時。

特別禁忌

一般感冒忌橘子、籚筍汁、冰。

咳嗽忌冷水、橘子、冰淇淋、冰、鹹魚。

急性胃炎忌油炸食物、酒、辣味、糯米。

慢性胃炎忌冷飯、生冷食物、酸酵食物。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忌香蕉、豆類、竹筍、雞肉、芹
    菜、鳳梨、酒、芥末、辣椒、番石  榴、濃茶、汽水、咖啡、甜食。

胃腸脹氣忌花生、蕃薯、豆芽、菜豆類、蛋。

急慢性肝炎(黃疸)忌鵝肉、雞肉、鴨肉、豬肉、酒、香蕉、麻
    油、茄子、香腸、芹菜、動物內臟、油膩食物。

腎虧、白濁、白帶忌啤酒、汽水、鹹魚、筍乾、鹹菜。

糖尿病忌甜、鹹、酒、豆類、米麵小吃、蜂蜜。

低血壓忌芹菜、洋蔥、洋菇、蘆筍。

高血壓、心臟病忌動物油、高脂肪、腦髓、酒、辛辣、乳酪、暴飲
    暴食、菸、重鹽食物、情緒激動、沐浴高溫、油膩食物。

風濕病、關節炎忌啤酒、香蕉、肉類、動物內臟、蛋、油炸、木
    瓜、豆類。

腦神經衰弱、失眠忌辣椒、酒、咖啡、蔥蒜、芥末、菜心、茶葉、
    油炸類(過燥食物)。

痔瘡忌牛肉、酒、菸、辣椒、煎炒油炸。

過敏性皮膚炎(溼疹)忌魚、蝦、蟹、烏賊、芒果、蛋、香菇、花
    生、酒、牛奶、竹筍、過燥食物。

面皰、青春忌豬腳、豬耳、過燥食品、煎炒油炸。

中風忌蝦、高膽固醇食物。

骨折忌香蕉。


 


 


詞、曲、演唱:清海無上師


 


 


 


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2335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宮頸抹片是簡單易做的,凡是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需做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而新增的子宮頸薄層抹片檢查,可提高檢測的準確度。


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陳曼玲醫師指出,在台灣子宮頸癌一直高居婦女癌症發生的前五名,子宮頸癌是婦女癌症中最容易早期發現的,但不少女性朋友因為害羞、怕沒隱私權等因素,不敢做子宮頸抹片篩檢,讓每年死於子宮頸癌的女性高達800人,其實子宮頸抹片檢查是相當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子宮頸癌的治癒率是很高的。
 
凡是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需做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尤其是太早有性行為者、多重性伴侶、早婚、生育子女較多或子宮頸曾受病毒感染者,更須特別注意。子宮頸抹片檢查沒有應受檢的年齡上限,老年婦女亦須繼續定期身體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及骨盆腔檢查。


陳曼玲醫師強調,子宮頸抹片是簡單易做的,一般婦女可於月經後,至婦產科門診檢查,醫師會利用鴨嘴(陰道張開器)打開陰道,再用抹片刷將子宮頸表皮細胞刷落送檢,在顯微鏡下做癌細胞之篩檢,這個檢查能夠顯示出子宮頸有無感染、發炎、異常細胞或是癌症發生的可能,當在做抹片時只要深呼吸放輕鬆即可,並不會感到疼痛或不適。


但影響抹片品質的原因包括抹片固定或保存不良、細胞太少、太厚或太多血液、沒有子宮內頸成分、發炎細胞過多、存在外來物質(如潤滑劑)、過多細胞溶解或自溶等。因此,檢查前兩天必須避免陰道沖洗,避免盆浴,勿使用陰道塞劑、殺精蟲劑或潤滑劑,因為這些可能會沖掉或隱藏異常細胞,前一晚不能有性行為,因房事後,抹片上會發現大量精子而影響判讀。檢查完畢之後,只要在家等候檢查結果通知即可,少數人會有幾天血絲樣、咖啡色的分泌物,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無需多慮。


報告通知單上有三種結果:正常細胞(須定期抹片檢查一次)、有發炎細胞(需回門診進一步追蹤)、有問題細胞(需切片檢查)。抹片為發炎現象者,絕大部分是出現較多的白血球或膿細胞而已,亦即真的只是發炎,不過由於少部分可能潛藏有異常變化的細胞,因此建議治療後,重做檢查。


一般醫師會給予陰道塞劑,或合併口服藥物,大約一至二週即可痊癒,不過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炎性反應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因此理想的狀況是四至六個月之後再做一次抹片檢查。


若抹片發現有問題細胞時,婦產科醫師會使用一種光學儀器-陰道鏡,去觀察子宮頸上皮,找出疑似病變的位置,做子宮頸切片。不同於抹片的是,切片摘取了小塊的子宮頸組織,因此可以有比較肯定的病理學診斷,過程約需十至十五分鐘,切片也幾乎不會痛,不用太緊張。


陳曼玲醫師表示,傳統抹片是把子宮頸上刷下來的細胞直接塗抹在玻璃片上,然而這有幾個缺點:


第一、只能將抹片刷上約20%的細胞塗在玻璃片上,80%則仍在抹片刷上而被扔進垃圾桶了;第二、容易有多層細胞重疊在玻璃片上的情形,影響判讀;第三、如果有白帶、出血、精液等,容易掩蓋子宮頸上皮細胞,而影響判讀,因此傳統的子宮頸抹片的偽陰性偏高(約20%),診斷上僅能產生70%的敏感度。


近年來由於「薄層抹片」的問世,採檢方法如同傳統抹片,不同的是將整個抹片刷上的檢體放入液態的懸浮液來保存,然後透過電腦自動化儀器將檢體中的血液、黏液、發炎物質等會產生遮蔽干擾物質先清除掉。再透過特殊濾淨方式集中欲檢查的子宮頸上皮細胞並製成薄層的細胞抹片,可大大減少傳統抹片因檢體不良、固定不良等影響判讀的因素,同時比傳統抹片多取五至十倍的細胞,抹片品質得以改善,偽陰性也大幅度下降,從一般抹片偽陰性約20%,薄層抹片的偽陰性可降至5%。


惟薄層抹片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民眾須自費,因此若想採用此法的女性,在做抹片時直接告知婦產科醫師即可。陳曼玲醫師呼籲,子宮頸抹片篩檢是發現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重要方法,可有效減少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大部份的子宮頸癌是由子宮頸癌前病變演變而來且需時數年之久。


子宮頸抹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藉著檢查剝落的子宮頸細胞,希望能找出癌前的病變,避免演變成侵犯性癌症。在毫無臨床症狀的時候,就用不痛不癢簡易方法,在子宮頸癌還沒產生之前,就找出來,並做進一步的治療。


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的人,如果出現異常報告,大都只是這些癌症之前的病變而已,做個小小的檢查或手術,連子宮都不必割掉,零期子宮頸癌的治癒率幾乎可達100%。全民健保提供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連續三年陰性者,則至少每三年檢查乙次,受檢時請攜帶健保卡和身分證至婦產科就診即可,為了方便記住,可於每年生日時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240


 


 


詞、曲、演唱:清海無上師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08-11-06 09:11
 

 





台灣癌症基金會於民國88年開始,即推動「天天5蔬果」,鼓勵民眾每天吃五份新鮮蔬菜水果,簡單易行的飲食運動,期望降低癌症的發生率。民國93年更進一步推動健康飲食改造運動「蔬果579,健康人人有」,建議全民依不同年齡及性別,足量攝取蔬果份量,即兒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以有效預防癌症及文明病。


由於現代人忙碌,很少有人有時間充分地吃蔬果,蔬果汁提供了便利性,且訴求似乎比一般市面上其他碳酸飲料或珍珠奶茶來的健康。然而,市售蔬果汁產品是否真的健康仍值得探究。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也表示:「市售蔬果汁很難判斷等同於幾份蔬果,一瓶蔬果汁能提供消費者多少份量的蔬果、是否滿足民眾一天所需,都沒有明確規範。」然而這些文字宣傳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於蔬果健康飲食之正確認知。


而蔬果汁的廣告誤導也造成消費者的多種錯誤迷思:


★迷思一: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

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無法完全取代新鮮蔬果。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指出,約每100公克的蔬菜或水果即等於一份的量,但這不等於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且市售盒裝蔬果汁也不全然是100%純果汁,更遑論有新鮮蔬果的營養價值。


★迷思二:蔬果種類越多越好?

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種類受限、份量亦不足,無法取代新鮮蔬果。這些蔬果汁的產品,由於業者廣告的訴求及文字的傳達,使得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飲料很健康,以為喝了就可以彌補今天少吃的蔬菜水果。甚至許多蔬果汁產品的名都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喝了一瓶蔬果汁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蔬果份量。甚至市面上有業者宣稱自家產品一罐內含32種的蔬果汁,看似種類繁多,事實上每種蔬果純汁含量稀少,而且永遠也只限於這幾種,無法攝取到當季新鮮蔬果。


國泰醫院營養室李蕙蓉組長提醒大家:「蔬果汁雖然提供方便性但廣告卻誤導民眾份數的概念,且新鮮的維生素會受到破壞、蔬果種類也受到限制。」

★迷思三:喝下去的到底是香料與色素或是新鮮蔬果汁?

正解:要小心選擇避免飲用到香料與色素調合成的糖水果汁。
市售許多蔬果汁純汁含量約只有5%~10%,其餘的都只是糖水、色素與香料。就算其他號稱100%的蔬果汁也多使用濃縮果汁再還原,加工過程中許多營養素被破壞了,珍貴的纖維也一同被去除。

★迷思四:市售盒裝蔬果汁比一般飲料健康?

正解:一杯市售盒裝蔬果汁的熱量,相當於2/3杯珍珠奶茶。市售蔬果汁多含糖,不宜因感覺較健康而取代市售飲料作為水分來源,如此一樣會造成肥胖,不利健康。


以現在市面上號稱100%的蔬果汁為例,平均每一百毫升約40~50大卡,每天喝下一杯500毫升的蔬果汁,就攝取了將近一碗飯的熱量、約等於2/3杯的珍珠奶茶。也就是說,以人體增加一公斤體重約需7700大卡換算,相當於天天喝一杯號稱100%的蔬果汁,約持續一個月就會增胖一公斤,所以蔬果汁的熱量也不可輕忽。


再加上市售蔬果汁為了講求口感通常都會將纖維過濾,然而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時間運動,常常會有便秘的問題,新鮮蔬果所富含的纖維是清除宿便、預防便秘、排除毒素的好幫手。而且,某些癌症、慢性病、消化道疾病和高膽固醇的發病率會隨著飲食中纖維含量增高而降低。再者,植物中所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合物,常常都和纖維結合在一起,若只喝蔬果汁就無法完整地攝取這些營養素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都有共通特點:三餐蔬果都很少。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系教授蕭寧馨也表示,根據食品處2004-2008國民營養初步調查資料,成人的蔬菜攝取量平均2.5-2.7份,水果攝取量平均0.8-1.1份;然而,每日達三份蔬菜的人口比例只有40%,達2份水果的人口比例只有20%。


賴基銘醫師強調,脂肪攝取過多,很容易誘導乳癌、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而纖維攝取過少除了會造成便秘、腸憩室炎、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與日俱增外,也會使罹患大腸癌、乳癌的危險性增加;而多吃蔬菜水果不僅可以獲得不同之「植物性化學物質」,更可以提供身體對抗疾病的生物效應,不只具有抗癌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產生,包括痛風、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中風、肥胖、關節炎及老化等,然而這些都無法藉由蔬果汁來取代。


呼籲政府為市售蔬果汁訂定明確規範


台大生化系蕭寧馨教授也提出,現代人健康意識高漲,未來若要把蔬果汁納入均衡飲食的一部份,政府應該要為市售蔬果汁訂立明確規範,階段性輔導商品標示份量、營養成分,才能與新鮮蔬果搭配以期達到健康訴求。


這裡還是要再一次呼籲消費大眾,若真的要喝蔬果汁,建議選擇當季新鮮食材,以現打不過濾的為佳。另外新鮮蔬果汁含有豐富維生素,放置太久會因光線及溫度破壞維生素效力,營養價值變低,請盡量於5~15分鐘內喝完。 請把握「現打現喝」的原則,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本文文案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227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師:天冷進補得視個人體質 
中廣新聞網╱溫蘭魁 2008-11-06 06:12

 





天氣變涼之後,很多人喜歡進補,中醫師提醒,藥膳有溫補和涼補,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補,必須視個人體質而定,尤其是火氣大、有急性發炎,例如感冒、肝指數較高,以及急性胃炎的人都不適合溫補的藥膳。(溫蘭魁報導)


中國自古就有醫食同源的觀念,高雄義大醫院中醫科表示:以進補的時機來說,從農曆十月開始,最適合進補,特別是虛弱體質調養的最好時機,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升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


義大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隆碩表示:一般藥膳有溫補和涼補,天氣漸涼之後,很多人習慣進補,由於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通常家庭燉補,他建議可以來一道養生益氣湯,也就是用黃耆、杜仲、山藥、人蔘鬚和雞血藤等中藥材來燉補「黃耆、人蔘補氣,杜仲和山藥補腎,雞血藤補血,這帖藥膳補氣、補血、補腎都有」


不過,王隆碩中醫師也提醒,這帖藥膳雖然溫和,屬於溫補,但是,火氣大、經常口乾舌燥、睡不著或是容易嘴破,以及有急性發炎,例如感冒、肝指數較高和急性胃炎的人都不適合進補。



 


 



 


http://n.yam.com/bcc/healthy/200811/20081106203476.html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


美國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首度成功將一名癌症病患的完整基因組解碼,並找出一組可能致癌或使癌症惡化的基因;這項研究提供了瞭解癌症基因基礎結構的新方法,並有助發展出更好的癌症治療方式。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6日出刊的最新一期「自然」科學期刊上。


定序的基因組來自於一名五十多歲婦女,她被診斷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23個月後死亡。


根據統計顯示,每5名被診斷出罹患AML的病患中,只有一人能活超過五年。


研究人員試圖找到可能引發AML的基因突變,他們將取自患者骨髓的腫瘤基因組與其正常基因組,利用「高流量定序」(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技術分別完成定序,然後加以比較,結果找出10個顯然與誘發AML有關的突變基因。先前的研究只發現到其中兩個,其餘8個之前從未被認為與AML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這8個基因中,有3個通常的作用是抑制腫瘤生長,另外3個與促進細胞生長有關,最後一個則可能影響到藥物進入細胞的方式。該基因定序費時僅數月,花費百萬美元。


主持這項研究的雷伊博士說:「這是人類惡性腫瘤的基因組首度被定序,過去我們通常只能從一部分的基因組中尋找突變,但這是我們首度能夠檢視完整的基因組。」


研究人員指出,隨著DNA定序科技的速度更快、費用更低,醫學界已可更深入瞭解癌症基因,為發展出更有效的癌症診斷及治療方式,奠下基礎。他們也期望,在5到20年內,醫學能進步到只要抽取癌症病人的一滴血,放上晶片送入電腦進行比對,就能馬上找出治療病人最有效的藥物。



 


 



http://n.yam.com/tlt/healthy/200811/20081107225372.html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不少人知道,膽固醇過高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病變,不過您真的認識膽固醇嗎?膽固醇其實是人體必需物質,過高或過低都對健康有影響,要知道如何維持健康,就得要更進一步瞭解膽固醇。


膽固醇是體內的一種脂質,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說明,70%的膽固醇由肝臟自行合成,另外30%來自於飲食中攝取。


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


膽固醇是人體細胞膜主要成分,是製造腎上腺素荷爾蒙、性荷爾蒙要素,可轉變為膽酸、有助人體消化脂肪,增長紅血球壽命、保護、維持血管強化等功能,因此膽固醇過低,則會影響身體機能。


若再細分,血液中的膽固醇、中性脂肪等,和蛋白質結合成成的物質,就稱為脂蛋白,以比重不同可分為低比重脂蛋白膽固醇(LDL),以及高比重脂蛋白膽固醇(HDL)。而LDL是造成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因此被視為「壞膽固醇」,HDL則可以去除附著在動脈內壁的LDL,防止動脈硬化,故稱為好膽固醇。


三酸甘油脂一併檢查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合成、經食物攝取的膽固醇可以保持一定比例。不過現代人的大問題就是營養過剩、運動量不足、情緒緊張,影響身體調節,往往造成膽固醇過高,長期累積下來,就讓壞膽固醇「坐大」,引起血管硬化、危害健康。


康宏銘說明,血管硬化容易引發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塞)、腦血管阻塞、出血以及腎臟衰竭等其他器官病變,但膽固醇總量並非唯一的條件,因此在健檢時,必須要求另外檢查三酸甘油脂、以及HDL、LDL,還需注意是否有糖尿病、腎臟病等相關症狀,以及家族病史。


【2008/09/14 元氣周報】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4.4.24 中國時報 歐陽英

世間萬物蘊藏陰陽並行的定律 , 有黑與白 , 美與醜 , 香與臭 , 食物中也是同時具有正負兩面 , 畢竟天下萬物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 , 所以我們要對蔬菜進一步探討 , 除了能充飢養生外 , 是否蘊含哪些會傷身的禁忌?我們應該先瞭若指掌;然後才能知所規避 , 在飽食終日之餘 , 方能安然無恙 , 守住健康!

1 金針菜       先泡兩小時煮熟進食

新鮮的金針菜因含有「水仙鹼毒素」 , 生食會引起腹痛、腹瀉……等過敏症狀 , 故一定要先泡水兩小時 , 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進食 , 隨意略炒就吃 , 很容易引發過敏。鮮豔金黃色的乾金針菜 , 恐有硫磺加工 , 食後會造成食物中毒 , 故凡是乾金針菜最好能先用溫開水泡30分鐘 , 再入沸水中汆燙1分鐘 , 濾乾後再行煮食 , 比較安全。

2 茄子       經期及脾胃虛寒者別吃

茄子性涼滑 , 脾胃虛寒不宜多吃 , 婦女經期前後也要盡量少吃 , 過老熟的茄子食後會中毒 , 不可進食。茄子含有誘發過敏的成分 , 多吃會使人神經不安定 , 過敏體質者要避開勿吃。

3 芋頭       有痰、過敏體質者不宜

芋頭的黏液會刺激咽喉黏膜 , 可能使咳嗽加劇以及生痰更多 , 所以咳嗽有痰者不宜吃。芋頭獨特的黏液會使手掌紅腫發癢 , 但有效的藥用成分就在黏液上 , 故烹煮前不要故意洗掉黏液。但過敏體質者最好少吃。

4 韭菜         性溫熱酒後不要吃

韭菜屬於溫熱性 , 吃過量會神昏目眩 , 酒後尤其不可吃。患有風熱型感冒、上火發炎、麻疹、肺結核、便祕、痔瘡……等等病患 , 不宜進食。韭菜的纖維特粗 , 有消化道疾病或消化不良者 , 不可一次吃太多 , 否則會腹脹難過。

5 菠菜      避免與高鈣食物同食

菠菜含有較多的草酸 , 很容易與高鈣食物同食後 , 形成草酸鈣造成結石 , 故菠菜要避免接觸豆腐、黑芝麻、優酪乳……等含鈣較高的食物 , 不要在一餐中或近時間內同時吃到 , 尤其是已患有結石的人 , 最好避開勿吃。

6 白蘿蔔      慢性胃炎等患者要避食

白蘿蔔性寒涼 , 脾胃虛寒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單純甲狀腺腫……等患者均不宜多食。白蘿蔔會影響中藥的藥效 , 特別是吃含有人參、何首烏、地黃……等中藥時 , 要避食白蘿蔔。

7 山藥      婦科腫瘤者不宜再吃

山藥具有收斂的作用 , 便祕或排便不順者不可吃 , 否則便祕會更嚴重。山藥多吃會促進人體分泌賀爾蒙 , 對一般人有益 , 但婦科腫瘤(包括子宮、卵巢、乳房)者 , 以及男性攝護腺腫瘤者均不宜進食 , 否則會助長腫瘤。

8      薑一腐爛便要丟棄

生薑只要有一部分爛掉 , 便要整個丟棄 , 不可將爛掉部分切除 , 留下好的部分用 , 因當生薑腐爛時 , 薑體內便會產生很強的「黃樟素」 , 黃樟素吃進體內 , 會造成肝細胞病變 , 嚴重影響健康 , 故只要薑一有腐爛 , 便要丟棄 , 不要因小失大。 

9 馬鈴薯      發芽與綠皮馬鈴薯勿買

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大量的「龍葵素」 , 尤其在芽眼周圍含量最高 , 馬鈴薯的表皮變綠 , 也含有龍葵素 , 切忌吃到含有「龍葵素」的馬鈴薯 , 否則會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甚至昏迷 , 孕婦吃到則可能會流產 , 故凡是發芽與綠皮的馬鈴薯千萬不要買。

10 番茄      未熟番茄含龍葵素

未熟的番茄含有大量的「龍葵素」 , 這是一種生物鹼 , 具有腐蝕性和溶血性 , 青番茄大量進食後 , 會造成急性食物中毒 , 引發咽喉麻癢、胃部灼痛、胃腸發炎等症狀 , 故番茄必須買熟透的、全紅的 , 比較安全。

以上蔬菜只要避開禁忌 , 均十分有益健康 ,  禍從口入 , 謹慎為妙!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言
談到松果體,我們總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氣氛,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及自然科學家笛卡兒(Descartes, Rene du Perron, 1596-1650)將它稱之為「靈魂的寶座」,有些人則認為它是人體儲存「生命密碼」、傳達指令的中樞。近年來,一些學者更在松果體內發現類似視網膜的感光細胞,證明了松果體也有「視覺」功能,因此,他們又為它冠上「第三眼」的別名。由於現代醫學對松果體所分泌的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功能日益瞭解,我們得以進一步窺知松果體的奧秘。

松果體與褪黑激素


松果體是鑲於我們中腦後方的一個扁錐型小體,大小及形狀近似一顆豌豆,它在我們幼年時體積最大,隨著年齡增長,便逐漸鈣化、萎縮。


松果體會根據所接收到的光量多少來決定褪黑激素分泌的量,藉由對光的敏感度,松果體充當了人體內的一個「時鐘」,掌控著每天甦醒和睡眠的時間。人體在夜間睡眠時,會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通常在夜間11時至隔日凌晨2時分泌最為旺盛,清晨以後的分泌量則急遽下降。


褪黑激素在體內的濃度也與年齡有關,一般而言,自出生三個月後開始上升,六歲時達到最高峰,青春期之後,褪黑激素的濃度則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褪黑激素對人體的影響


褪黑激素的化學結構非常簡單,但是在人體內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監視著體內各種腺體、器官的運作,指揮各種荷爾蒙維持在正常的濃度;它可以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得血壓下降、心跳速率減慢、降低心臟負擔;它能夠減輕精神壓力、提高睡眠品質、調節生物時鐘、緩解時差效應,而且具有加強免疫功能、抵抗細菌病毒及預防癌症、老年癡呆症等多種疾病的功效。


褪黑激素是由負責神經傳輸功能的血清張力素(serotonin)轉化而來。白天時,人類有意識的活動極為活躍,心靈動盪散亂,需要更多的血清張力素來供應神經細胞;而到了晚上或靜坐時,情形就恰恰相反,有意識的活動變少了,因此有更多的血清張力素轉化為褪黑激素。可是一旦眼球見到光,褪黑激素的合成就會被抑制住了,這就是為什麼夜班工作者、深夜開燈睡覺者,免疫功能可能會下降,也較易罹癌的原因。


美國有兩項研究發現,深夜明亮的燈光會減低女性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和增加雌激素的水平,這使得夜班工作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增加。對於猝死兒的研究也發現,有些猝死兒的松果體發育不全,腦部的褪黑激素量過低,腦部無法處理自由基,使得自由基對腦部造成傷害。另有一項兒童及成年人憂鬱症的研究發現,精神病的病人其體內褪黑激素含量明顯低於正常的人。


褪黑激素的來源

褪黑激素普遍存於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體內,食物當中含量較多的有︰燕麥、甜玉米、米、薑、蕃茄、香蕉、大麥等,但是它們的含量的百分比均不高。此外,攝取諸如海帶、黃豆、南瓜子、西瓜子、杏仁果、花生、酵母、麥芽、牛奶等食物,也有助於褪黑激素的合成。


吃的少也有助於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研究指出吃得少的老鼠,年屆高齡時,其松果體仍能保持和年輕老鼠一樣的健康,並且能保持褪黑激素分泌的規律,體內的褪黑激素濃度也還有年輕老鼠的八成左右;反觀不限制食量的高齡老鼠,它們體內的褪黑激素濃度大約只剩下四成左右。


結語


儘管褪黑激素對人體影響這麼大,可是服用褪黑激素製劑對人體是否有益尚無定論。研究報告指出,平常有靜坐的婦女,她們在夜間體內的褪黑激素濃度比一般婦女高。兩腳大拇指點地的運動,也可以間接地刺激松果體,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此外像日間運動也有助於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夜間運動則適得其反。所以,想要保持松果體的年輕,建議您要少食、多運動、從事靜坐冥想,並過個有規律、有節制的生活


 


 


演唱: 清海無上師



 


 


 


 


http://www.godsdirectcontact.org.tw/ch/news/133/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醫師您好,我因為長期失眠,曾經到許多不同的診所醫院去,也吃了好幾個月的安眠藥,請問吃多了安眠藥會有什麼後遺症?


答:安眠藥依作用時間長短約可分為:短效型安眠藥,主要在幫助提早入睡;中效型安眠藥,主要在增加睡眠時間;長效型安眠藥,主要在治療嚴重的失眠。

而理想的安眠藥,最好是可以快速誘導睡眠,而睡醒時心情清爽愉悅,又沒有安眠藥的殘餘副作用者,此外還需不會久服後無效,也不會產生依賴性。可惜至目前為止,最理想的安眠藥尚在研發階段。

至於現今比較常用的有benzodiazepines類(如:Ativan、Eurodin、Valium等等),以及近年來新開發的zopiclone(商品名Imovane)、zolpidem(商品名Stilnox)等等。前者的問題是比較易出現「耐藥性」及停藥後有「反彈性失眠」,使失眠者原來的安眠藥效果降低,必須換藥或加強劑量;後者使失眠者嘗試停藥時會更睡不著,並有身體及心理的依賴,雖是較無耐藥性,然而對於之前曾長期服用benzodiazepines類安眠藥的人,反應並不理想,比較適合過去無服用安眠藥紀錄的失眠者。

若安眠藥在體內存留時間過長,會使第二天的白天反應遲緩及覺得疲倦,有時會持續好幾個小時,故未確定此藥對您有影響之前請勿開車或操作危險機械,若從事具潛在危險之活動時應有人陪同。此外,安眠藥應避免和酒精併用,以免抑制呼吸中樞或減緩藥物排除。


轉載自健康九九衛生教育網◇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脅男性健康的五大殺手

 

作者﹕
 








 
在家庭事業裡,男性是核心成員之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要擔負多種角色和責任,男性健康與壽命不如女性。35歲以後,許多疾病就如影隨形地來了,在疾病當中,有五項威脅男性健康殺手往往是種下更嚴重疾病的隱憂,也影響生活品質及家庭幸福。


●健康殺手1 脂肪肝

肝病號稱「國病」,其中脂肪肝是肝臟疾病的二號禍首(次於病毒性肝炎),很多男性在健康檢查中都發現有脂肪肝,尤其是30~35歲的男性,因為正值事業打拚期,應酬多,很容易因為營養過剩、飲酒、運動不足而引發脂肪肝。

脂肪肝引發旳哪些健康風險,男性不能不知

脂肪肝就是肝細胞內有脂肪聚積,也就是肝臟比較「油」。由於初期沒有自覺症狀,肝功能檢查可能正常,肝也未必腫大,所以容易被人輕視。臨床上,少數會出現上腹部不適、壓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倦怠、黃疸、肝功能呈現輕度異常等現象。

脂肪肝的健康風險可大可小,但是若長期未獲改善,或是中度以上的脂肪肝,或是伴有B型或C型肝炎,或是繼續大量飲酒或亂服藥等,可能變成肝硬化、肝癌嚴重的健康危害,不得不小心防範。

此外,肥胖或血脂過高的脂肪肝,引發心血管疾病風險大。而脂肪肝伴有肝功能異常較易出現耐糖不良,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

哪些男性應該加倍防範脂肪肝

應酬多、肥胖、大量飲酒、血糖高、血脂高、肝功能異常及新陳代謝症候群、B肝或C肝患者等。

預防脂肪肝的健康促進

定期做超音波檢查、肝功能(GOT,GPT)檢查是發現脂肪肝的有效方法。由於脂肪肝是對人體發出的紅燈訊號,提醒注意有無潛在足以造成肝細胞脂肪代謝異常的原因,是肥胖、飲酒或糖尿病……引起,針對病因積極做減重、禁酒、飲食調節、運動等健康促進。

●健康殺手2 心血管疾病

WHO公布,心血管疾病在全球都是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台北市也曾調查公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中,男性占61%,可見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極高。通常從被診斷出疾病至死亡的時間短,且控制狀況也不良。因此,提早診斷心血管健康,可大大降低男性的健康威脅。

心血管疾病最青睞男性的原因,來自男性的生活習慣,如:飲酒、抽煙、熱量攝取高、壓力大等,以及男性先天的高密度膽固醇比女性低。流行病學發現,男性在 50~59歲病發心血管疾病達到最高峰,近年來,心臟病的好發率不斷升高,發作年齡也年輕化,建議30歲以上的男性就應開始提高警覺。

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風險評估

心血管疾病是影響心臟和血管的疾病總稱,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和周圍血管病等,其病因主要是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具有「四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及「一多:併發症多」的特性,不宜輕忽。

哪些男性應該加倍防範心血管疾病

應酬多、工作壓力大、肥胖、腹圍大於90公分、抽煙、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有家族性心血管疾病、生活習慣不正常、大量飲酒、偏好高熱量或高脂肪或高膽固醇食物、愛吃鹹、少活動、年齡超過40歲的人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促進

專家分析,80%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都是可控制的危險因素造成的。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若透過專業的檢查,大都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要注意血壓、血糖及血脂的變化,維持理想體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禁煙等健康促進。

●健康殺手3 癌症

國人每7分38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其中男性的發病率是女性的1.34倍。男性容易成為癌症族群。

男性容易罹患癌症,因為男性基礎代謝的速度比女性高57%,吃得太多,因此器官衰老的速度更快;加上男性抽煙、喝酒、從不防晒、壓力大等,使得罹患胃癌、直腸癌、皮膚癌、喉癌、食道癌、口腔癌、肝癌、鼻咽癌、膀胱癌、肺癌的機率遠遠高於女性。此外,隨著年齡增長及老年人口增加,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陰莖癌、睪丸癌也逐漸攀升。

哪些男性應該加倍防範癌症

肥胖、少活動、飲食油膩、愛吃肉卻少吃蔬果、抽煙、吃檳榔、大量飲酒、愛吃鹹或吃醃漬物、愛吃燙或冰食、A型人格特質、壓力大或情緒障礙,常曝晒而未防晒、有癌症家族病史、40~65歲的人等。

預防癌症的健康促進

國民健康局強調,癌症的威脅雖難以避免,但多數癌症透過早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早期預防的。4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要定期做癌症檢查。

●健康殺手4 糖尿病

在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上,糖尿病長年高居第四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並伴隨患者一生;但有三分之一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甚至二分之一知道已罹患糖尿病也未積極治療,讓合併症慢慢啃噬健康。

糖尿病初期沒有太多明顯的徵兆,往往是在健康檢查後才得知自己罹病。而在血糖逐漸升高後,糖尿病病人才會有吃得多、喝得多、排尿多、體重減少、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出現。

糖尿病引發的哪些健康風險,男性不能不知?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但引發的併發症卻會帶來嚴重的傷殘,甚至死亡。糖尿病引發的慢性疾病包括失明及視覺受損、心血管疾病、腎衰竭、神經病變、皮膚病變、截肢等。此外,糖尿病已經取代高血壓及心臟病,成為導致50歲以上男性陽痿的最大因素。並且英國研究,糖尿病可能損害男性的精蟲,影響生育力。

哪些男性應該加倍防範糖尿病

肥胖、情緒壓力大、營養失調、糖尿病家族史、高密度膽固醇過低、三酸甘油脂過高、高血壓、有血管疾病病史、40歲以上的人、不愛運動的人等。

預防糖尿病的健康促進

30歲以上的男性應做血糖篩檢,平日節制飲食、規律作息、維持運動及心情開朗。糖尿病患者更應確實謹遵醫師吩咐,做好藥物治療及飲食控制、運動等健康促進。

●健康殺手5 肥胖症

WHO及美國FDA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且認為它比傳染病還可怕,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福祉。男性從35歲起須加防止肥胖,因為中年發福對健康有害,而且埋下日後年老健康的隱憂。

肥胖指的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男性過了35歲後,體型多成為蘋果身材,脂肪集中在腹部,主要原因是新陳代謝下降,加上應酬飲酒、營養過剩、運動或活動量又少,多餘的熱量很容易轉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自然身體漸漸發胖。

肥胖症引發的哪些健康風險,男性不能不知?

肥胖和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骨關節炎、痛風、膽囊疾病、肺部(呼吸)疾病、睡眠停止呼吸症候群、高血脂症及肝功能異常等。並且肥胖的人較不能抵抗各種感染,不能耐受麻醉和手術等許多合併症。此外,男性肥胖者容易罹患直腸癌、攝護腺癌、不孕症,並且出現性功能下降;40% 肥胖者的壽命只有正常體重者的一半。

預防肥胖症的健康促進

最簡單而科學的減重方法就是關心腹圍,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腹圍能反應一個人腹內深層脂肪的多寡,是健康的新指標。腹圍肥胖稱之為「危險型肥胖」,對身體影響比BMI值更能精準反應出健康及肥胖程度,男性腹圍要控制在小於90公分範圍內。除了飲食控制、維持運動,記住減重需持之以恆。

文/啟新專業健診機構◇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徐佳郁



最近在醫院裡,常有住院患者反映,痛風患者不應攝取豆類食品,要求醫院低普林餐食不要供應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甚至把豆莢類的蔬菜一併列入禁忌食物。


◎豆類食物真的是引發痛風的罪魁禍首嗎?


不吃豆類食物是過去大家對痛風飲食的刻板印象。其實,近期的研究發現,植物性的蛋白質攝取較不會引發痛風,甚至適量攝取豆腐可增加尿酸清除率與排泄。因此痛風患者對於黃豆製品不需刻意避免攝取,至於豆莢類的蔬菜更是不用限制。


一般的痛風患者常常在執著食物的普林含量,忽略飲食上還有更能有效控制尿酸的方法。


◎以下是痛風患者常忽略的3點方法:


●每日水分攝取3000毫升(約小瓶礦泉水6瓶),可幫助尿酸排泄,尤其在運動或大量流汗後,需適時補充水分。不愛喝開水的人也可用清茶代替。


●避免喝酒。酒精會在體內產生乳酸,影響尿酸的排泄,尤其是啤酒。


●均衡飲食,避免高蛋白、高油脂攝取。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每天蛋豆魚肉類4至6份為宜;一份蛋豆魚肉類約3指大小,或1個蛋,或半盒豆腐;烹調用油以2至3湯匙為宜。


偏好油炸食物、大塊肉的民眾或外食族,肉類和油脂很容易超量攝取。而過多蛋白質會增加尿酸產生,過多的油脂不利於尿酸的排泄。再者,這兩大類食物伴隨較高的熱量,肥胖也會大大提高痛風發生的機率,要特別小心。


過去大家習慣把「疾病飲食」與「飲食禁忌」畫上等號,好像每種疾病都有對應不能吃的食物,反而忘了均衡飲食是健康飲食的基礎。因此,痛風的患者應先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符合均衡的原則「三低一高(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並多喝水,維持理想體重;其次才是避免高普林食物,例如:內臟類、肉湯、部分海鮮等。


豆類食物絕對不是引發痛風的關鍵,用部分黃豆製品取代肉類反而可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對好發高血脂症的痛風患者來說,反而有另一項好處,因此痛風患者不需再將豆製品拒於千里之外。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營養師)





痛風 不是豆類惹的禍



分類:健康e報

2008/11/05 07:40

痛風 不是豆類惹的禍

文/徐佳郁


最近在醫院裡,常有住院患者反映,痛風患者不應攝取豆類食品,要求醫院低普林餐食不要供應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甚至把豆莢類的蔬菜一併列入禁忌食物。


◎豆類食物真的是引發痛風的罪魁禍首嗎?


不吃豆類食物是過去大家對痛風飲食的刻板印象。其實,近期的研究發現,植物性的蛋白質攝取較不會引發痛風,甚至適量攝取豆腐可增加尿酸清除率與排泄。因此痛風患者對於黃豆製品不需刻意避免攝取,至於豆莢類的蔬菜更是不用限制。


一般的痛風患者常常在執著食物的普林含量,忽略飲食上還有更能有效控制尿酸的方法。


◎以下是痛風患者常忽略的3點方法:


●每日水分攝取3000毫升(約小瓶礦泉水6瓶),可幫助尿酸排泄,尤其在運動或大量流汗後,需適時補充水分。不愛喝開水的人也可用清茶代替。


●避免喝酒。酒精會在體內產生乳酸,影響尿酸的排泄,尤其是啤酒。


●均衡飲食,避免高蛋白、高油脂攝取。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每天蛋豆魚肉類4至6份為宜;一份蛋豆魚肉類約3指大小,或1個蛋,或半盒豆腐;烹調用油以2至3湯匙為宜。


偏好油炸食物、大塊肉的民眾或外食族,肉類和油脂很容易超量攝取。而過多蛋白質會增加尿酸產生,過多的油脂不利於尿酸的排泄。再者,這兩大類食物伴隨較高的熱量,肥胖也會大大提高痛風發生的機率,要特別小心。


過去大家習慣把「疾病飲食」與「飲食禁忌」畫上等號,好像每種疾病都有對應不能吃的食物,反而忘了均衡飲食是健康飲食的基礎。因此,痛風的患者應先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符合均衡的原則「三低一高(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並多喝水,維持理想體重;其次才是避免高普林食物,例如:內臟類、肉湯、部分海鮮等。


豆類食物絕對不是引發痛風的關鍵,用部分黃豆製品取代肉類反而可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對好發高血脂症的痛風患者來說,反而有另一項好處,因此痛風患者不需再將豆製品拒於千里之外。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營養師)


 


【自由時報】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海無上師以英文講於韓國永同道場 2000.5.12





 我記得一些家庭療方,抹上黑胡椒醬油的烤土司可以治療腹瀉。黑胡椒可依自己的口味酌量加進去,黑胡椒粉或白胡椒粉都可以,把它和醬油混在一起煮,煮到像麵糊或果醬那樣稠稠的,然後塗在土司麵包上,或用土司沾著吃,就可以馬上止瀉。土司麵包烤成焦黑或深咖啡色時,會像碳一樣 ,可吸收毒素;醬油煮一煮時,它會變成濃稠稠的,再撒上一些黑胡椒粉,這樣可以暖胃。因為腹瀉時,表示我們的胃太寒,而黑胡椒還有除菌的功效。所以吃了抹上黑胡椒醬油的烤土司,然後再喝一些稀飯,也就是白米粥,立刻就不拉肚子了。也可以喝一些薑茶,用薑粉泡開水喝。這些東西綜合起來,保證馬上就能治好腹瀉。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爾摩沙台北新聞組 



什麼是維他命B12



  維他命B12最早是於西元1947年由學者從肝臟中分離,用來治療惡性貧血。 後來,學者更進一步由發酵液中分離出維他命B12,而此種發酵液中分離的方法也是藥廠工業製造維他命B12之主要方法。維他命B12的化學名稱為鈷氨素(Cyanocobalamin),又稱為鈷維生素。維他命B12也因為可以用來治療惡性貧血,所以又稱為「抗惡性貧血因子」。它的分子內含有磷及鈷,所以它的分子呈現紅顏色,是唯一的紅色晶體維生素,又稱為紅色維他命(red vitamin),也是唯一含有主要礦物質的異類維他命。它有很多種型式,如B12a、B12b、B12c等,最常見的化學鍵是在鈷分子上接氰根(-CH),另外還有氫氧基(-OH)或硝基(-NO2)等結合型式。


 



維他命B12和身體健康



  維他命B12是人體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它對於人體細胞之生長、紅血球之形成及上皮(epithelium)細胞更新及神經髓鞘質(myelin)之維持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人體的整合功能而言,維他命B12在人體內的主要功能有七種。一、代謝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亦即你吃進這三種食物越多,身體需要用來代謝這三種食物的維他命B12就越多,其中尤以蛋白質的代謝所耗用的B12最多。二、製造紅血球細胞中的血紅素所需之物(與葉酸相互作用),可防止貧血。三、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四、促進孩童的成長,增進食慾。五、增強體力。六、消除煩躁不安、預防憂鬱症。七、促使注意力集中、增強記憶力和平衡感。


 



維他命B12的吸收及貯存



  在維他命B12的吸收方面,根據醫學報導,維他命B12在吃進人體後,首先會在胃部,和胃壁細胞(Parietal cells)分泌的一種蛋白質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 結合,形成複合物後,再由小腸段中的迴腸(Ileum)吸收。在迴腸之接受體(receptors)吸收時,需要有鈣離子之存在。換言之,如果我們的生理功能健全(胃功能好,且有食用非常微量之鈣離子),則根據醫學理論,食物中所含的維他命B12均可被吸收,也絕對不會有維他命B12攝取不足之情況發生,所以有些人認為富含維他命B12的海藻及其他核果類等所含的維他命B12並非人體可以直接吸收的論點是不正確的。另外值得一提及令人振奮的是:婦女在懷孕時,迴腸之接受體密度也會微妙地自動增多,以幫助孕婦吸收更多之維他命B12。另外,若胃腸中蛋白質內因子分泌減少,或因胃部疾病而割除胃,那麼即使攝取再多的維他命B12,也無法被身體吸收。因此,有些不能夠吸收維他命B12,需要注射維他命B12的人,通常就是因為他們的胃不能產生這種蛋白質所致。


  被吸收後的B12會貯存於肝臟,待身體需要時,再經由如tzanscobalamin I、II等蛋白質,將B12運送至血中。除了造血所需,維生素B12也參與甲基的生合成,因此間接也對嘌呤、嘧啶等核酸成分的合成有重大影響。維他命B12在與葉酸一併攝取時,效果最佳,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身體活力,和其它B群的維他命、維他命A、C、E,都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一般而言,甲狀腺機能正常時,B12的吸收也能順利進行。B12的缺乏症,要在體內蓄積的B12全部耗盡的五年後,才會顯現出來。


  維他命B12耐高溫、也耐熱,卻怕酸、鹼、濕氣、咖啡、香菸、酒精、動情激素(estrogen)和安眠藥,食用或服用時,應避開上述元素,以免B12不但無法克盡職守,還深陷敵陣,命喪窮途。如果經常應酬、喝酒,則酒精會奪走體內的維他命B1、B2、B6、B12、葉酸、維他命C、維他命K、鋅、鎂、鈣等成分,影響身體健康,最好戒除,以絕後患。


 



含有維他命B12的素食食物



  西方醫學界,特別是營養學的研究人員,一向認為維他命B12只存在於動物類的食物中,諸如牛肉、豬肉、雞肉、肝臟、蛋等,而不能在植物類的食物中找到。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他們的結論是,大多數的素食者都會因為維他命B12的補充不足而患貧血症。事實上,他們要不是沒研究清楚,就是低估了一些富含維他命B12的食物,例如綠藻(Chlorella and Sprirulina) 所含的維他命B12、蛋白質以及其它營養成分,甚至牛肉和肝臟都比不上。東方醫學也指出例如當歸、明日葉、康復力等中草藥都含有維他命B12,日常食品中,乳酪(尤其是發酵過的)、牛奶及其製品(例如:優酪乳)、全麥、糙米、海藻、小麥草、米糠、雛菊、香菇、大豆、泡菜、各種發酵的豆製品(例如:味噌湯、豆腐乳與豆豉)和酵母衍生食物(例如:無酒精啤酒)等也都含有維他命B12,所以素食者不用擔心維他命B12不足,上帝賜給我們充分的供應,就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打開那無窮的寶藏。


  其實,無論是素食者或肉食者,只要是健康的成人,只需要很少量的維他命B12,便足以維持身體健康。奇妙的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世界上某些地方的人可能可以自己產生維他命B12,例如,印度素食者的腸內細菌測驗就顯示,潛伏在他們體內的微生物能夠產生這種維生素。不過,如果你擔心自己有可能缺乏維他命B12,那麼就請醫生為你做血液測驗吧!如果低於正常標準,或是處於正常低範圍之中,可能就需要服用補給品了。




維他命B12另一新功能:偵測癌細胞尖兵



 根據目前醫學所知,任何生物體細胞中的新陳代謝過程及生合成新的細胞時(DNA及RNA的製造步驟),均需要維他命B12當作輔媒(coenzyme) 來完成正常的細胞生長及發育,所以長期缺乏維他命B12常常會引起很多病變。例如,人類正常的紅血球每120天便會老化、死亡,所以骨髓細胞會持續產生新的紅血球,以維持人類正常之身體功能,所以如果缺乏維他命B12,便容易造成紅血球生合成功能不全,進而導致巨大型紅血球貧血(megaloblastic anemia);又例如,因長期缺乏維他命B12,會造成神經髓鞘 (myelin) 生合成功能不全,進而導致神經炎及腦部發育不全…等等。換句話說,維他命B12的攝取足夠與否對人類的健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


   由於所有細胞,尤其是新陳代謝非常快之細胞,都需要維他命B12,所以美國梅友(Mayo)醫院的研究人員根據此種原理,又發現維他命B12之另一新功能:將維他命B12用來偵測癌細胞。因為所有癌細胞的共同特性便是新陳代謝非常之快,所以需要大量之維他命B12。他們發現,如果將維他命B12先和放射性原子結合,再將此帶有放射性原子的維他命B12注射到懷疑患有癌症之病患,再以類似電腦斷層掃描的方法檢查細胞放射性之含量高低,便可準確發現其癌瘤的位置。因為此時,癌細胞所吸收及利用此放射性之維他命B12的量會遠大正常細胞所吸收的量。根據梅友醫院一項初步的實驗顯示,這項所謂「智慧型感應彈」的新技術能成功的指出九成病患癌瘤所在處,尤其對乳癌的診斷特別有幫助,因為醫師往往很難憑藉傳統的乳房X光攝影術判斷患者身上究竟有無癌細胞存在。梅友醫院利用這項新技術為一位罹患乳癌的婦女檢查,使她僅需切除部分乳房,而非完全切除。另外試驗結果也指出此種新技術能用來檢查肺癌、甲狀腺癌、攝護腺癌、結腸癌、腦部腫瘤和骨頭內部的癌細胞,所以這項發現將是癌症診斷和治療的一大突破。


 


 



 


演唱: 清海無上師



 



 


 


http://www.godsdirectcontact.org.tw/ch/news/115/index.htm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夏以來天氣酷熱,溫度頻創新高,有研究發現,氣溫超過攝氏35時,樹木會大量釋放異戊二烯和單一芬多精,這兩種物質一旦和空氣污染物結合會產生臭氧,吸入後會引發咳嗽、氣喘甚至呼吸困難,醫師提醒在炎夏的都會區,民眾不宜坐在樹下乘涼。

夏季警訊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受訪說:「一般人都有大樹下好乘涼觀念,但在都會區可千萬不要這麼做!」 他說,英國科學家去年在歐洲舉行的一個自然環境研討會上發表研究指出,前年熱浪襲歐時造成兩萬人死亡,很多人不是被熱死的,而是因吸入高濃度臭氧,刺激呼吸道、肺部所致,其中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因此,今年歐洲政府特別提醒民眾,不要在樹下乘涼。

車輛工廠排放污染物

林杰樑說,樹木在 35氣溫下,釋出的芬多精是平時10倍,一旦空氣中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空氣污染物時,芬多精和樹木釋出的揮發有機物異戊二烯結合後,會形成臭氧,嚴重影響健康。

國的研究也發現,夏天洛杉磯的臭氧濃度很高,尤其靠近樹林地方。林杰樑指出,當天氣熱時,樹下的臭氧濃度最高,芬多精是在和空氣污染物結合後才會形成臭 氧,這些空氣污染物多來自市的汽機車及工廠排放出的廢氣,若在空氣清新的山區,反而可多吸收芬多精,它具減壓、恢復疲勞等功效。

溫度高先開車窗散熱

炎夏開車族也要特別小心,林杰樑表示,車內的合成皮椅、儀表板、粘著劑、芳香劑等在太陽曝曬後會生甲苯、苯乙烯等有毒物質,前者會造成肝、腎、神經中毒等,後者會導致血癌。

台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主任施崇鴻說,車內許多塑膠製品在高溫下可能產生不好物質,但開車族開車前應注意散熱問題。若車內溫度太高時,應先散熱、開窗、開車外循環等,讓刺鼻味道散發後再上車。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馬惠明】

叫叫ABC,就是心律不整病患的基本救命術。生命之鏈四步驟搶救生命分秒必爭。

急救的口訣「叫叫ABC」

對已出現心律不整症狀的病人,急救的口訣是「叫叫ABC」,第一個叫是看看病人是否還有意識,第二個叫是打119電話叫救援,A則是看呼吸道是否順暢,B是看病人是否還有呼吸,C是按摩心臟維持循環。這就是心律不整病患的基本救命術。

由於大家對心律不整認識不多,加上此類病人發病前泰半沒有強烈的症狀出現,所以很多時候病人不覺得自己有病,發生突然喪失意識時,旁人也很容易將之與一般的昏倒混為一談。

發病時最怕的就是把可能會猝死的病人當成是昏倒病人,將他扶著坐起來,煽煽風、掐掐人中,按摩肩膀。如果嚴重點的病人沒能悠悠醒來,事情恐怕就大條了。

更糟的是病人剛倒下過程中,剛開始也會有短暫抽動、掙扎、呼吸急促的情況,這時旁人如果以為病人有動作就有生命跡象,亦或是把病人當成癲癇病人來處理,開始做煽風、掐人中等急救「錯」施,等到叫個5分鐘、10分鐘還叫不醒,過了黃金8分鐘的急救期,這時再叫119就為時晚矣。

大腦缺氧時間過長,常常會醒不過來;一般說來缺氧幾秒就會昏厥,4分鐘就會腦死,錯過了黃金急救時間,病人就回天乏術。碰到家人或路人發生心律不整的狀態時,首先要鎮靜。如果不知道在救護車來之前該怎麼做,只要記得打119,電話上會有專業人員告訴你怎麼做CPR(心肺復甦術)。未來如果3G手機更為普及發達,也可能透過急救派遣人員影音的指導,進行急救。

「生命之鏈」急救術

一、確認病患意識狀態,趕快求救:不要把心律不整當成中暑,如不能確認是何種病症最好快打119,並在等待救援時執行「叫叫ABC」。

二、倒下去4分鐘內一定要做CPR:每延遲1分鐘就會增加10%的死亡率,所以CPR千萬不可停。1個人很難獨力完成4分鐘的CPR,最好呼朋喚友一起做。做的時候要注意壓胸的要領是下壓4至5公分深,速度要夠快,是每分鐘100下,每按摩心臟30下,要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可維持病患腦部血流量,降低復元後腦的損傷程度。

三、八分鐘早期電擊,非常重要:目前台灣各地的消防救護隊都配置了自動電擊器。未來也將在人潮眾多,心臟停止高發生率地點如捷運站、航空站、大型賣場、運動中心等地設自動體外電擊器。如果能縮短猝死到第一次電擊的時間,對病人存活率提升有很大幫助。

四、盡早進行高級救護術以及復甦後的加護措施:插管與給藥,對於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電擊回來,或是呈現無法電擊的心律時,在到院前必須進行。復甦後循環恢復的病人,更要保持戰果,給予適當的加護醫療,例如以低體溫保護大腦功能。

五、心律不整患者的家屬,把握基本救命術的要訣:可將傷害降至最低。

喘、頭暈、心悸、胸悶、暈厥心律不整典型癥兆

心律不整的發生,甚至猝死的發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醫療與衛生課題。基本上心律不整的癥兆相當多樣性,有的人是跳得太快,有的人則是跳得太慢,症狀不盡相同。總的來說,心臟出血量不足會出現喘、頭暈、心悸、胸悶以及恍神、倦怠、全身無力、心絞痛、昏倒,有這些症狀出現時就要注意了。因此,不論是誰都要學CPR這套基本救命術,才能救人救已。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52596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更新日期:2008/10/31 04:09



文/廖振焜



人工髖關節(臀關節)置換手術是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主要應用於髖關節炎的患者,包括退化性關節炎,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股骨頸部骨折。



傳統的手術方法,可以粗分為前開刀法(由髖關節前方進入施行關節置換手術),和後開刀法(由髖關節後方進入施行關節置換手術),不論哪種方式,開刀傷口長度均約15到25公分,組織破壞相當多,術後的恢復較慢。



骨科界在這幾年吹起了「微創風」,最先進的「微創前開髖關節置換手術」,傷口小,恢復快,病人的滿意度也比傳統開刀法高。



◎什麼是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是一種新的開刀方法,可以經由最小的傷口,以及最少的傷害(微創,即微小創傷),達到相同的手術目的,以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為例,手術者必須選擇,由哪兩條肌肉之間劃刀進入髖關節,傷口可以最小,最不會影響日後的功能,這就是所謂的「微創手術」,也是全球外科界在邁入21世紀的共同趨勢。



嚴格來說,微創的意義並不在小傷口,而是在於最少破壞,因此「雙切口」、「三切口」和「單一切口」髖關節置換手術都屬於微創手術。



不過因每位患者的個別情況不同,在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前,還是要先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才是。



(作者為衛生署桃園醫院骨科主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31/78/18lmv.html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 更新日期:2008/11/01 07:20 林仲/林仲皮膚科診所院長



圓禿為突然發生於人體毛髮部位,引起局限性脫髮的疾病,通常見於頭皮。民間俗稱為「鬼剃頭」,中國大陸則稱為「斑禿」。



圓禿特徵為病人於無自覺情況下,掉了一片頭髮,常常是他人發現,病人自己發現的不多。禿斑面積大小不一,數目不定,只長一個禿斑的最常見。



禿斑上的皮膚光滑,無發炎現象,有的病人可看到上端粗,下端細,有如驚嘆號般的斷髮。



嚴重圓禿,整頭頭髮會掉光,稱為「全頭禿」。更嚴重的,全身毛髮都會脫落,稱為「全身禿」。



圓禿病因不明,目前傾向認定為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毛囊,使毛髮掉落。精神壓力是不是圓禿的病因仍有爭議,但精神壓力顯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圓禿掉髮有個令人好奇的「白髮不禿,禿髮不白」現象,即病人頭上同時有黑頭髮與白頭髮時,常見禿斑上的黑髮掉光了,白髮卻倖免於難。



為何圓禿放過白髮,只影響有色素的頭髮,還有禿斑重長新髮時,最先長出來的毛髮也沒有色素?這令人聯想到圓禿病因可能與毛囊的色素細胞有關,但尚無定論。厲害的圓禿可導致病人滿頭黑髮突然脫落,只剩白髮,使病人戲劇性地「一夜變白髮」,此現象中外歷史均曾記載。野史「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便是。



有人認為此段故事乃古人誇大其辭,但筆者認為,可能與伍子胥壓力過大,頭髮與鬍鬚發生厲害的圓禿,黑頭髮與黑鬍子一夜掉落,只剩下白髮與白鬍所致。



當年幸好圓禿來攪局,否則伍子胥命喪昭關,「句踐復國」的故事就無從上演。另外,法國大革命時,瑪麗皇后於上斷頭台前夕,也是一夜之間滿頭金髮變白髮。



大多數禿斑數目不多,面積不大,圓禿是會自癒的疾病,不治療也多能於一年內再長出新髮,但易復發。



如果病人有禿斑面積很大(超過頭皮表面積40%)、掉髮時間拖得很久、反覆發作、年齡小、指甲變形等情況,治療後效果較差。全頭禿與全身禿的治療後效果極差,病人再長出毛髮機會不大。



治療圓禿方法有許多種,常用有局部注射類固醇、擦類固醇藥膏、口服類固醇、塗抹落建藥水、光化療法等。由於圓禿能自癒,到底是病人自己好的,還是藥物有效,令人存疑。但可以確定的是,目前尚無一種可以保證治癒圓禿的方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01/2/18o0g.html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患膝關節惡性腫瘤、骨癌而需要重建膝關節的病患,通常必須切除一部分的脛骨,甚至截肢,才能植入人工膝關節。台大醫院骨科楊榮森醫師以兩年的時間開發新型的人工膝關節植入物,設計出可以配合人體、可大可小的人工脛骨關節,提供更符合國人體型、壽命更長的人工關節,未來病人可以免受截肢之苦。

由於每名病患所需切除的腫瘤部位不一,切除長度也因病況而不同,加上病人骨骼大小各異,因此過去如果要重建脛骨,植入的人工膝關節通常是一體成型的單件式設計。單件式人工膝關節股骨因為製作不易、開發耗時,往往會延誤植入的時間,造成腫瘤更形惡化、或癌細胞的擴散。另外,單件式的膝關節也不一定能適合病患使用。

楊榮森醫師與他的研究團隊不斷以動物實驗測試,找出不同體型的人最適用的人工脛骨的長度、弧度與接合角度,用比鋼還硬的鈷鉻鉬合金或是高密度聚乙烯製成膝關節的不同元件,就可以根據病情需要組成病患最適用的膝關節。

楊醫師的設計聽起來很簡單,好像只是把舊型單件式元件分解成不同部分。但事實上要設計能符合不同體型病患需求的膝關節,並不只是根據比例放大縮小就好。身高體重不同的人體,需要的脛骨就不一樣。設計不良的人工膝關節元件,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鬆動,造成元件斷裂、脫落或細菌感染,病患只好重新開刀安裝,反而造成病患的困擾。尤其因為東方人的體型比較小,最容易罹患膝關節腫瘤的又是青少年,楊醫師才希望能由國人自行開發尺寸較小的人工腫瘤關節,以便適合國內病患使用。

楊榮森醫師的研究成果已經申請多項專利,可以改善現有遠端股骨與近端脛骨兩種訂製式人工膝關節在臨床使用上的問題。他也透過電腦輔助分析,改良現有產品的尺寸與設計,建立一套訂製式的人工關節元件臨床選用標準。未來如果量產,價格低廉的人工膝關節將能造福更多必須重建膝關節的病患,病患也不用再因為擔心截肢,拒絕就醫而延誤治療的時機。

 

 








作者:何哲欣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資料來源:《科學發展》2007年8月,416期,76頁(pdf檔)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豆漿四不

經常喝豆漿的婦女體內的女性荷爾蒙雌性素O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都明顯地降低。
我們已知雌性素的濃度過高與乳癌很有關係,乳癌的發展與女性荷爾蒙息息相關。
研究中讓婦女每天喝下約1000c.c.的豆漿,連續達五個月,結果喝豆漿的婦女體內的雌性素濃度比不喝豆漿者低了30-40%,黃豆中已知有一種天然的女性荷爾蒙稱之為soflavone(異黃酮)它與人體的荷爾蒙很相像,有趣的是,它具有雙重的功效,不但能夠占據乳癌的荷爾蒙受體(hormone receptor),讓人體的荷爾蒙無法刺激乳癌細胞,另一方面也能夠像人體自然的女性荷爾蒙一樣地防止骨質疏鬆症,這種功效和一種抗藥物Tam oxifen極相似。
東方婦女通常會食用比西方婦女更多的黃豆,但是隨著飲食習慣西化,年輕一輩的東方女性發生乳癌的機會越來越高,或許這也和黃豆攝取量越來越少有關。

.....男女性都會得乳癌的,所以大家多喝中國牛奶-------- -豆漿
 


豆漿四不與飯後五不~ 聽到沒~吃飯後不可以抽煙~~

豆漿是一種營養豐富,十分可口的飲料,但飲用時必須注意: 

一、不要沖紅糖: 

紅糖內的有機酸會和豆漿中的蛋白質結合,而產生變性沉澱。 

二、不要喝過量: 

一次飲用豆漿過量,容易引起食性蛋白質消化不良,而出現腹瀉脹滿等不適症狀。 

三、不要不煮透豆漿: 

因為豆漿內含有胰蛋白質抑制物,如果沒有煮熟透,喝了會出現噁心、腹瀉、嘔吐等症狀。 

四、不要裝在保溫瓶: 

豆漿中的皂素會溶解保溫瓶裡的水垢,而且瓶裝的時間一久,容易造成細菌繁殖污染。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飯後五不:

一、不要立刻喝茶:

因茶水會稀釋胃液,使胃液消化能力減弱。 

二、不要立刻大量喝水:

大量喝水會沖淡唾液和胃液影響消化和吸收。 

三、不要立刻吃冰品: 

會使胃部擴張的血管收縮、減少血流,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 

四、不要立刻抽菸:

菸中的有毒物質會隨口腔和咽喉內的食物,一同進入胃腸,直接危害人體。

五、不要立刻吃糖: 

糖容易轉化為脂肪,若飯後立刻吃糖,更容易被消化吸收,造成肥胖。






 

超越時空




網路文章

龍取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